范县王楼镇探索农村生物质利用新途径侧记|热议
2023-06-06 08:15:44 来源: 濮阳日报
关注河南热线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夏收时节是秸秆禁烧的关键期,也是范县王楼镇孙刘黄农村生物质收储中心最忙碌的时段。6月4日,只见孙刘黄村村口一处临路的大院内,各种秸秆堆积如山,装载机、粉碎机不停运转,农用三轮车、运输车辆来回穿梭,一派繁忙的景象。

“按说现在是禁烧工作最关键的时期,可是你到地里、到路上去看看,几乎找不到谁再烧秸秆了。”前往运送秸秆的王大爷说。从堵到疏,方法变了,观念变了,秸秆也从无人问津变为争相利用的“宝贝”。这就是范县王楼镇农业生物质利用的创新蜕变之路,不仅破解了秸秆焚烧难题,美化了村居环境,还增加了基层群众的收入。

王楼镇现有耕地2.6万亩、林地6500亩,每年可产生秸秆、杂草等生物质7.5万吨。以往,除大部分秸秆粉碎还田、用作饲料外,其余零散秸秆和杂草、树叶等散落在田间地头、路边沟渠,成了令人头痛的焚烧隐患。为此,王楼镇每年都要投入大量人力、物力、财力,用于禁烧防火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。

今年年初以来,王楼镇问需于民、问计于民,向市场找路子,探索“能种则种、能食则食、能收尽收”的组织机制、利用模式,建立收、储、用一体的综合利用体系,把荒地变绿洲、变废物为“宝贝”,转变了群众思想,破解了禁烧难题,实现“一宅变四园”,融洽了干群关系,促进了乡村治理。

在收上下足功夫,要“能收尽收”。王楼镇成立2支专业收集队,目前已清运各类生物质120车次100余吨。孙刘黄农村生物质收储中心为镇级收储中心,每年可收储秸秆、杂草1.5万吨。以2公里为半径,该中心还在周边建设容量4个1000吨的村级中转站,以便就近收储转运落叶、杂草,并完成压缩、打捆等初加工。“我们按一斤1角钱向群众进行收储,能够辐射周边2万亩农田,每年为群众增加收入300万元。”该中心负责人孙铁山介绍,“政府还按一斤秸秆6分钱、一斤杂草4分钱向我们发放补贴,大伙儿都受益、都欢迎,这活儿干得很有意义。”

在用上广开渠道,要“能食则食”。王楼镇坚持多渠道开发利用、多形式绿色循环。依托健民牧业打造镇级青贮中心,建设青贮池2个,配备铲车等设备6台,每年可生产饲料1.2万吨,满足1200头牛一年的秸秆消耗量。在普惠源农业园区和惠盈肉鸭养殖基地,建设标准化有机肥沤制池2个,每年沤制有机肥9000余吨,可使4000亩土地直接受益。对林下、道路两侧、空闲地等易产生落叶、杂草的区域,开展牧草、油菜花、菊花等替代种植。将镇域内10.1公里高速、国道两侧绿化带分包给19名养殖户,不仅实现空闲地有人管,又开了“荒”、变了“钱”。

强化主人翁意识,让“一宅变四园”。走进王楼镇鲁庄村,只见房前屋后都是篱笆小墙,里面有的种花、有的种果、有的种菜,还有的连着青砖小路,掩映间宛若进入游园。这是王楼镇坚持“能种则种”、推进村庄整治,从源头上减少农村生物质产生的成效。针对废弃宅院、村头荒、边角地、坑塘等,王楼镇鼓励群众承包发展果园、蔬菜经济。目前,全镇1240处废旧庭院、467亩边角地全部承包到人,新增种植面积580亩,开发坑塘550亩。其中,仅280亩鱼塘就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30万元。同时,持续开展星级文明户、最美庭院等评选活动,并将其量化为生物质价值积分,目前已累计发放积分卡4万分,可兑换价值1.2万元商品,充分调动了群众参与其中的积极性。本报记者 张西恒 通讯员 罗军 范文勇

责任编辑:薛丽慧
责任编辑:hN_0626